京都大學中村栄太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,開發出可將鋼琴演奏聲自動轉換成樂譜的AI技術,採樣精確度之高,成品幾乎為實用等級。

由於使用電腦轉錄鋼琴聲,系統要同時識別高低音差、節奏、節拍等多重複雜組合,因此需要非常精細、繁雜之運算,一直以來都是極困難的技術問題。
「轉錄」指聆聽樂曲後將它編寫成樂譜,日文叫「耳コピ(kobi)」,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人便能熟練運用此能力,但音樂多元化的今日,每天都有上萬首樂曲誕生,再加上藝術欣賞是非常主觀的,每首歌都有可能是你最喜歡的樂曲,某首打入心坎的歌或許是完全找不到樂譜的,該麼辦呢?自行編製?是否有科技技術可以幫忙編製呢?
為了讓更多人能盡情的創作、表演,研究團隊用大量的彈奏數據及人類演奏的模型供AI學習,並使用「多重檢測技術」讓機器估算出聲音訊號每一幀的音高,並以「拍」為單位計算每個音符的時間變化,再結合「前後音符關聯數據」,大幅提升AI轉錄樂譜的精確程度。

提高了AI「耳コピ(kobi)」技術的精確性後,除了自動轉錄琴聲功能之外,還可用於輔助演奏,甚至歌聲、鼓聲、吉他聲、多重樂器組合樂曲的轉錄都將難不倒它;雖然此技術在音樂領域將有不小貢獻,但也可能帶來相關之版權隱憂,因此,此研究技術尚未開放民眾使用,仍在持續研究及改進階段。
從中村栄太教授的研究技術官網,可以看到他們目前使用AI採譜技術的多樣成果;實驗樣本有古典鋼琴也有流行音樂(J-POP、K-POP)甚至在公共場所錄製的現場彈奏等等,大家不妨親自去看看這個AI採譜技術是否足夠精確吧!!



完整的研究技術成果目前已發布於國際學術期刊《Information Sciences》網站
想了解此技術更專業、詳細情報的愛樂迷
點擊連結👉👉閱讀完整論文 https://arxiv.org/pdf/2008.12710.pdf
